在3月刊《今日家具》,“人才”成为一个被重点讨论的议题。不少人指出,家具业之所以吸引不了人才,除了待遇低之外,更因为这个行业不够“酷”,年轻人没有“成就感”。
这个答案应该很有说服力。家具作为同时具有艺术审美和工业属性的产业,是让人们“住”得幸福的行业,从业者本身应该也是幸福的。
然而现实却是,由于长期以来积累的一些弊病,不仅消费者有着诸多怨言——如环保、价格、售后等方面,从业者也有苦难说。这个行业需要一次自我更新。
因此,本期我们以“新制造”为切入点,希望从最为基础、底层的家具制造端入手,讲一讲我们眼中的家具业应该是怎样的。以及如何重新找回家具制造业的“体面”,成为一个受人尊重、消费者认可的行业。
不管外观造型如何优美,家具最终还要回归到“用具”的本质。一把椅子、一张沙发首先要满足对于人们对耐用、舒适的要求,其次才是美观和设计感,包括整体的风格。
而“舒适耐用”几个字看起来简单,其实学问非常深。
许多世界名椅之所以直到现在还十分流行,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提供了极好的舒适度,同时解决了材料和加工的便利以及性价比问题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加入一些艺术化的表现形式,让其更具收藏价值。
正如迪信家具创始人梁少禧所说,“只要是具备了力学、美学、实用、耐用这四个特性,产品就不会过时。”
而当下家具企业对于产品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营销的重视,对风格追赶的焦虑。无论是新中式、意式极简还是北欧风,风格完美表现力的基础仍然是产品的细节是否到位。
实际上许多年来,家具业在产品工艺上的进步非常微小,创新就更为稀少了,大多是对传统工艺的沿用或简化。
家具业目前亟需的是扎扎实实的做好产品,从产品结构层面不断探索,才能实现更好的工业化、自动化。
例如在今年的深圳国际家具展,家仕伯家具展出了一组“连体柜”——柜体和吊柜一体化设计,这套看似普通的柜子不仅解决了安全和便利性问题——吊柜安装无需在墙上打孔,避免了墙面握钉力不足带来的柜体倒塌危险,可以轻松承重50KG重量,还可以搬家后二次组装使用。
此外,柜体本身的造型也有了更多的可能,不至于太单调乏味。
家仕伯家具研发的“连体柜”,吊柜可承受50KG重量
它由家仕伯董事长、同时也是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作新先生亲自研发,结合了结构学和力学知识,同时利用材料本身的属性,在国内家具业还是第一次实现。
其实许多产品都有改进和提升空间,而我们缺少的就是对于产品的钻研、投入,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“匠人精神”。
总之一句话,家具制造业还是要回归“产品”本身,通过好的产品创造价值,而不能一味依靠模式、营销或风口。
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是工业2.0的主要特征,再进一步则是工业3.0时代,以工业机器人、IT技术为基础的大规模自动化生产。
而对于大部分家具企业来说,还在“蹒跚学步”刚刚进入到工业2.0阶段,手工作业依然非常普遍。
真正的手工作业应该具有很高的附加值,带有艺术和不可复制的特性,而不是用人工和机器高效率相抗衡。
因此,家具业“新制造”未来很重要的任务,就是逐渐将人从重复性、低附加值的劳动中解放出来,让大部分流程依靠流水线和自动化生产。
这也是家具业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、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的大趋势而需要准备的。
关于自动化、智能制造,接下来还将在《三大环节解读,家具制造业靠什么赢得未来?》一文中有具体分析。
“产品是满足用户需求的”,看起来这句常识人人都懂,可对于很多家具企业来说怎样定义“用户”是一个问题。假如企业将经销商作为最重要的“用户”,研究什么样的产品经销商会更喜欢卖,那么跟风、随大流便是不可避免的了。
但假如企业仔细想想,最终的用户难道不是“消费者”吗?只要消费者喜欢了,经销商就没有“不喜欢”的道理。
那么问题还在于,家具制造商怎样知道消费者的需求?有没有去认真调研?
其实不必都像宜家那样,让用户住进自己的样板间并给出反馈意见,企业只要创造和消费者直接对话的机会,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,也就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。
而这一任务很大程度上落到了产品设计师肩上。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洞察到消费者对于家居的需求,并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当中去,是考验一个产品设计师是否合格的关键一项,而不应该是将国外产品“分析”之后模仿一些产品出来。
最后,“新制造”可以说是一种愿望和期许,有一些企业已经做得很好,更多的企业还在路上。
回归产品、结合工业化手段、洞察消费需求等,只有踏踏实实的将本业做好,才能让行业重新“体面”起来。
版权声明:今日家居网独家发表,转载请注明来源和链接地址。未经许可请勿随意删改文字, 随意删改本站内容,今日家居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